江湖中,一直流传着互联网大厂的传说,什么BAT,TMD,ATM,又说字节跳动(bytedance)已经取代了BAT中的百度,成为新的BAT,等等。除了这些一线互联网大厂,还有小米、京东、B站这些准一线,二线大厂和众多独角兽公司。
这些大厂的产品占据了我们手机屏幕90%的时间,瓜分了社交、电商、搜索、信息流、短视频、生活服务、地图,支付等最重要的使用场景。
除了业务范围很大之外,互联网大厂员工数量也在万人以上,阿里字节甚至超过10万人,在职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招人时的要求也是最高的,薪水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最顶级的。他们都有比较成熟的职级序列和上升通道,以研发人员为例,一般在25-28岁左右,能力能达到P6水平,薪水在40-50万左右;28-32岁,能力达到P7水平,薪水在70-80万;35岁上下,能力达到P8水平,薪水超过100万。一般来说,P8就是这些公司的上升天花板,能不能升到P9(对应总监职级)就得看个人造化和运气了。
路人眼中top级别的互联网大厂:
天才少年、百万年薪、意气风发
业内人士眼中的互联网大厂:
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,35岁之后就成了人力成本。
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16岁至19岁顶峰,20岁至34岁,每周每周工作时间在45小时,35岁以后开始减少,员工平均工作时间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,这也是少数企业在招募设置为35岁年龄的重要原因。
尽管年龄焦虑在互联网大厂中确实存在,但将其简单归结为“超过某个年纪就淘汰”则过于片面。
**1. 多元化人才结构需求实际上,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展,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。中年员工凭借丰富的经验、深厚的行业理解以及稳定的心态,往往能在项目管理、战略规划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**2. 内部晋升机制优化许多大厂已经意识到年龄单一化可能带来的风险,开始优化晋升机制,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和贡献,而非单纯依赖年龄或资历。这为中年员工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、实现职业晋升的机会。
**3. 终身学习文化的兴起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持续学习成为职场生存的必备技能。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员工,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适应技术迭代。许多大厂鼓励并支持员工参加培训、考取证书,这为中年员工提供了转型和自我提升的平台。
面对年龄焦虑,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,积极应对。
**1. 明确职业规划根据个人兴趣、能力和市场需求,合理规划职业生涯,适时调整职业路径,比如从技术转向管理,或从一线转向顾问、教育等领域。
**2. 强化个人品牌在社交媒体、专业论坛等平台积极分享见解,参与行业交流,建立个人影响力,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。
**3. 保持学习热情紧跟技术趋势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,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,增强职场竞争力。
**4. 建立人脉网络拓宽社交圈,与同行建立良好关系,这不仅有助于获取行业信息,也是职业转换时的宝贵资源。
35岁,在国企却是黄金年龄
在IT行业,35岁的确是一道分水岭,在这道关口,个人的前途只有两种态势,要么呈抛物线或直线递增,反之则递减,没有平稳过渡的中间地带。
但在国企,35岁却是员工的黄金年龄,以运营商为例,35岁差不多是三家运营商基层领导的平均年龄,基层员工一般在这个年龄定上限,35岁—45岁,是中层领导晋升的博弈阶段,也是正处级和副部级干部的选拔门槛,45岁之后虽无缘高层领导的选拔,但也不用担心被辞退的问题,国企要稳就业,是不能随意砍35+以上员工的。
除了运营商之外,一些行业也是“越老越值钱”,比如医生,专业咨询顾问,财务主管,教育专家等等,很多服务业也是用老人比用年轻人更稳重可靠。
如果没有方向,欢迎来翰泊职培,和导师聊聊~